路是拼出来的
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敏
刘敏,男,汉族,1998年9月生,江苏盐城人,中共预备党员。2017年9月始就读于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(师范)专业,现任组织委员。曾获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;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、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(非数学类)三等奖、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本科一级组三等奖;扬州大学优秀团干部、优秀团员。
获奖感言:路是拼出来的
“你每天工作到凌晨两、三点,要注意身体!”,“老师,我也懂,但我又不能拼爹,我只能拼自己”,这是我面试北大时刻在骨子里的呐喊。回顾三年的点滴,五味杂陈,既是一部血泪史,更是一部奋斗史。也许我不是资质最好的那个,但我肯定是最拼的那个。
学习,这点苦真不算啥
“我不能输,我连输的资本都没有,我输不起。”高考失利的我一遍遍问自己。看着学姐保送南大的事迹,仿佛漫漫长夜中看到一丝光亮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,我给自己种下了一个梦想:考研或者保研。成功的路径有很多,但世界上无论哪一条璐都是血和泪浇灌的。有人说,大学远没有高中时期那么累,但在我看来,我的大学时光其实和高中时期并无两样。每天6:40的起床,中午12:40的自习室,下午上完课后学到6:40,晚自习下依旧奋战到11:45。躺在床上回顾着一天所学,看着黑洞洞的宿舍楼,我知道我在黑夜里也许能够领先别人一步。
仍记得期末3点睡、7点醒,一个月瘦10斤的疯狂,拼的就是心中那股不服的劲儿。中途很多次都想放弃,可都含泪咬牙坚持住了。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,既是对老师的尊重,更是对自己的尊重。这样的坚持是三年。有时候父母打电话问我过的怎样,我都会告诉他们我很好很开心,其实每天的压抑与痛苦也只有自己懂。未来父母帮不了我什么,我只能靠自己,以后的路注定要我一个人走下去。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。学习是苦,可万般痛苦中最轻,和生活的苦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。
竞赛,是短板也得拉长
对竞赛我没有天份,但这不是认输的借口,就算是短板也得把它拉长,是南墙也得把它撞穿。我参加过五次数学建模,3天睡6小时,4天睡8小时,这其中的疲惫只有自己才知道。虽然只拿过美赛H奖和校赛一等奖,但我依然乐此不疲,徜徉在各种竞赛的奔波中。因为我知道,每次磨练是对我各项能力的快速提升,为我日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,所有的累和痛都是值的。
我深知数学的重要,曾被选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和江苏省数学竞赛,虽然只有两个三等奖,但我觉得没什么丢人,我学到了真本领,每个为理想奋斗的人都值得尊敬。每次扬子津校区的培训我都不会缺席,我的朋友常常笑着对我说:“你不是正在参加竞赛,就是在参加竞赛的路上。”,我笑了笑,看着扬州的清晨,看着逐渐光阴迷离的霓虹灯,我告诉自己这么做都是值得,现在吃的苦、忍的痛都是为更好的自己、更好的未来。
科研,是痛更是快乐
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,一天工作18小时不休息,24小时泡办公室是常态。为了能尽快完成科研项目,我常常一晚精读100多页文献,四天没睡硬把所有程序框架搭好,一个月完成论文所有准备工作,这些都是历次建模磨出的本领。我很幸运遇到了人生伯乐——吴永萍老师,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,笔记本跑不动程序时吴老师专门为我配了台式机,没有地方工作时给了我办公室,吴老师对我的恩情,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寒假,我自告奋勇的开始国际合作项目的开拓工作,课题组没有人做过,完全自己摸索,不懂就查阅文献资料,吃住在实验室,直到春运才回家。
在家,我自学了Arcgis、Envl,一周看完了Web of Science和知网上所有相关文献,并整理出接下来的工作思路。科研对我来说,可能更多的是兴趣,我喜欢探索,更喜欢自己的努力能被看到、被证明。6月返校,我一边做着项目一边面试,在办公室睡了三个多月,饱受蚊虫的叮咬。也就是这一年,我从科研门外汉,到参与三个项目,手里4篇待投SCI。这一年里流过多少泪只有自己知道,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,都拿命拼来的。当全国保研推免系统开放,我发现自己成功拟录取北大的那一刻,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!
师长点评:刘敏同学积极进取,自律自强;学习成绩优秀,科研竞赛经历丰富,涉猎广泛,科研能力极强;待人真诚,人际关系良好;工作认真负责,踏实肯干;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,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。
——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红明